專題

專訪|王月瑩:《共融》自然與文化的和諧交織

撰稿/楊淳、蔣采菲,攝影/簡翊真

編輯/景澤創意團隊,日期/2023.10

創作的核心理念

在新北濕地藝術季第五屆主題「匯・聚」中,王月瑩以精湛的竹編手藝進行創作,思及濕地是自然、文化和人類共同凝聚的場域,時間的推移使這些元素漸趨融合,將此概念結合作品,並以《共融》為其命名。

濕地具備多種功能,包括沉積、淨化、提供多樣的生態系統和農漁業資源,並提供人類休憩和娛樂的場所。大漢溪在臺北盆地的歷史中擁有重要地位,成為不同文化和生態系統匯聚的象徵。作品九艘竹編船局部種植水生植物的構想,呈現出多元種族、文化和生態經過長時間的交織,成就了今日的面貌,這種匯聚和融合的過程代代相傳。

生態和社會的共融

「共融」在生態中代表不同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相互依存,維持生態平衡和多樣性。而在社會中,它意味著打破不同社群之間的藩籬,接納多元文化、種族、性別、宗教等各種差異。當人類和自然共存時,共融也象徵著人類和自然之間互利共生的關係。王月瑩認為,大漢溪流域是各種文化和傳統的匯聚之地,它承載著從先民傳承下來的文化,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的不同族群和生態系統的融合。

她以此為主題,選用不同的水生植物,如:龍骨瓣莕菜、睡蓮、水芙蓉、布袋蓮和其他水草,來呈現先民和不同生物的象徵,進一步強調族群的共融,並且選擇在濕地環境中創作,媒材取自於自然,將人類的思想融入其中,藉由創作體現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

《共融》強調人與環境間的和諧共存

傳承的象徵

王月瑩在竹編藝術上學習多年,創作過程中也一度遇到困難,原本以為竹製品應當浮在水面的構想,實際上卻是下沉。這個挑戰讓她反思如何重新建構作品,最終發現運用竹管內的空氣就能讓作品浮起來。因此,她仿效船槳的概念,使用竹管的尾端來撐起竹船,使作品呈現出半沉半浮的視覺效果,增強視覺吸引力,而這些由竹子編織而成的船,也成為文化和族群傳承的象徵。

王月瑩認為,新北濕地藝術季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充分利用當地景觀進行創作,並將媒材取自於自然素材,以實現與當地環境的完美結合。這種創作不僅不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損害,也不會使作品與自然景觀相互衝突,與她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將藝術、自然和人文和諧的融合在一起。

落日餘暉下的《共融》

|王月瑩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畢業,現任陶藝教師,專長為雕塑,喜歡運用不同媒材去創作,持續不懈的學習和創作,在鑽研的同時也廣泛接觸不同的工藝媒材,如竹編、漆器、金工、木工與陶藝等等,擁有自己創作的工作室。

|活動資訊

  • 活動名稱|2023新北濕地藝術季-「匯・聚」
  • 活動時間|2023/10/14(六)-11/19(日)
  • 活動地點|新月橋板橋端 (新海二期人工濕地)
  •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
  • 執行單位|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 策  展  人|吳思儒
  • 藝  術  家|(依照姓名筆畫排列)
    • 「匯」—邀件作品
      Lua Rivera、李蕢至、 張國耀、 葉佩如、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 Dancecology、 新北市立板橋高中Make4Fun自造實驗室、 藤井 芳則
    • 「聚」—徵件作品
      EchoTaller工作室、 王月瑩、噗啾社藝術團隊、顏可茵

▸ 新北藝術季活動臉書

▸ 新北藝術季活動官網

|作者

楊淳(景澤創意x大浪聚 秋季實習計畫)

東吳大學中文系
是流連於陽光、山、大海和詩的人

蔣采菲(景澤創意x大浪聚 夏季實習計畫)

立志玩遍全世界!

景澤創意團隊

一個以「人」與「環境」為思考核心的創意團隊。由社區營造、環境規劃、環境教育、社會工作、藝術創作、視覺設計等專業成員組成,期盼透過跨領域結合,提出當代城市生活的新觀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