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歷史上重要的古文明因著河水沿岸而生,海山地區也曾憑藉大漢溪的水上運輸,加速沿岸地區的發展。在乾隆年間,隸屬海山庄的「海山口」(現今新莊),因為是出入三峽、鶯歌的起點,在軍事、水運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於是成為臺北最繁榮的商業區。「所有道路、所有商業機能都在這個地方會合,房子規模非常的大。」洪老師說。
後來海山庄升為海山堡,轄下有十七區,包含鶯歌石庄、三角湧庄等,並且與有板橋林家的擺接堡(即今板橋、中和、永和、土城區),各自成為大漢溪左右兩側的重要發展地區,行政區域的地位也隨之提升。1860年臺灣開港通商後,帶動了樟腦和茶葉的貿易,讓海山地區的貿易活動更為頻繁,「當時生產茶葉的三角湧,甚至比當時經營樟腦事業的林家所在地─板橋更為繁榮。」洪老師補充道。直到日治時期臺北州設立時,海山改為郡,範圍已涵括現今三峽、鶯歌、樹林、土城、板橋、中和及永和等地,到戰後初期則改為海山區,「1947年作為行政區域的海山,就開始成為一個歷史名詞。」洪老師說。
如今海山兩個字,以里名、路名、學校機關和車站名稱出現在新莊、板橋一帶,土城、三峽的海山礦坑及出自三峽的海山龍井茶等,也都見證了海山在臺北地區的發展,「很多文化在這個區域裡面,還是會被看到,雖然它(海山)現在只是一個名詞,但大家對海山的歷史沿革、族群發展有一些掌握的話,其實還是可以發現文化的軌跡、時代的轉變。」洪老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