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真人圖書館】當殖民產業進入家園:鄭安睎領讀殖民經濟下烏來泰雅族的歷史印記

由鄭安睎主講的「殖民經濟與北部原住民的族群經歷」講座,為臺北記憶倉庫《山林記憶-編織之島》特展系列講座。圖 / 臺北記憶倉庫提供

「我去烏來訪談的時候,有個有趣的故事,」鄭安睎老師指著簡報上的一張舊照片,畫面是一位七十幾歲的泰雅族婦女,「那個阿嬤很有趣,她以為我們是日本人,一下開口是日文,日文講完就變台語,第三個才變中文,我就想說這個泰雅族的阿嬤怎麼那麼厲害。」

這是鄭安睎為了考察過去日本集團辦公室的所在地,前往烏來採訪的經歷。這位年長的泰雅族婦女,歷經殖民經濟、北臺灣觀光產業在烏來發展的時期,而她也因為曾與大量日本人、駐臺美軍互動,練就了能說多種語言的能力,成為見證殖民時代的泰雅族活歷史。

為了讓人們能重新認識殖民經濟對原住民的影響,臺北記憶倉庫《山林記憶-編織之島》特展的系列講座中,特別邀請研究日治時期隘勇線的鄭安睎老師,以「殖民經濟與北部原住民的族群經歷」為題,透過介紹殖民產業及隘勇線制度,帶領大家一同回看這段臺北近郊的原住民故事。

│烏來泰雅族的山中遷徙

在十八、十九世紀時,泰雅族已經生活在鄰近臺北的烏來山區,到了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這裡因為擁有樟腦、茶葉、木材、水力和礦產等自然資源,於是成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重要的開發區域。當集團大舉進入山林開發資源時,生活其中的泰雅族也被迫開始遷徙,分散在山林中。

「集團移住(集體遷村)分成很多樣貌,一種是強迫安遷,像布農族或霧社事件的遷移是全族被遷走的。另一種是經濟活動下的遷徙,比如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當初在烏來,就是跟泰雅族交換土地。」鄭安睎說道,他以過去研究原住民聚落的經驗為例,原住民通常會重複使用聚落名稱,像是同樣命名為烏來的聚落,可能位於新店或是桃園復興鄉,如果想要憑藉歷史照片找到確切位置,往往因為部落遷徙而難上加難。

|山林中的殖民產業遺跡

既然殖民經濟在烏來山區曾影響泰雅族的生活,那當時產業如何運作?又如何影響泰雅族人?鄭安睎以三井物產株式會社最早發展的樟腦產業為例,樟腦熬製需挑選特定樟木,因此腦寮會隨著樟木砍伐而移動,或再次作為炭寮、竹寮等產業使用,其中又以木炭寮最大,因為空間需要容納大型的木材。

這些工寮如今在山中仍能見其蹤影,「不確定是什麼寮的時候,去摳一下壁面,如果是木炭寮,牆面一定會有燒成紅色跟黑色炭的弧面沉澱物,腦寮的話,原則上就是比較小的平面。」鄭安睎說。除了樟腦產業,伐木業也是殖民者在烏來發展的重點項目,現今人們在烏來看到的台車,就是過去大量運輸木材的工具。

日本人類學者森丑之助於1903年拍攝的泰雅族屈尺群烏來社部落,牆壁用橫置木頭堆疊而成,是此區域原住民建築的風格。圖 / 拉法葉學院數位資料(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典藏

|隘勇線:空間上的歷史印記

殖民產業曾牽動烏來泰雅族的歷史,日治時期隘勇線的推進變化,更深深影響著泰雅族的生活,「清代的土牛線,原則上跟熟番比較有關係,到了清末,原則上界線是跟現在的山區原住民有關係。」鄭安睎解釋,臺灣過去隘勇線有高達一百多條,殖民者透過推進隘勇線,就能重新拓展土地的使用範圍。

「隘勇線幾乎年年變動,比如說,今天線在這裡,之後每年就往裡面推進。推進的這些地方,(殖民者)就可以把土地包下來,然後進去伐木、採腦。」為了方便管理,隘勇線還分為一、二、三級,等級越高,防禦措施越密集,甚至在常有衝突的地方,還會設置通電的鐵絲網進行防禦。

隘勇線作為殖民管理的方式,「其實它不是一件正面的事情,而是因為當時日本為了討伐原住民、為了理番、為了控制資源而去推動了這條線。」鄭安睎更認為,若要將隘勇線作為文化資產,期盼在資產名稱中加上「獨立」兩個字,讓後人對這項制度能保有中立的觀察。

臺北記憶倉庫《山林記憶-編織之島》特展中一隅,呈現殖民時期隘勇線深入北部山林的分布狀況。圖 / 臺北記憶倉庫提供

如今隘勇線多半因草木叢生而不易辨別,若想要親自走入大臺北地區的隘勇線,鄭安睎最推薦大家前往新店獅仔頭山的隘勇線看看,目前那裡是保存最完整的隘勇線史蹟園區,「它有兩段路口,走過去大概一兩個小時,會經過加九嶺附近往下。另外,在加九嶺附近還有一、兩條支線,往三峽線過去。」

在這場演講中,鄭安睎老師透過他的研究踏查經驗,帶領大家回看殖民產業對烏來泰雅族的影響及隘勇線制度呈現的權力關係,讓大家也彷彿跟著他穿梭山林間,回顧了那些曾經發生的歷史故事,透過這些敘說,反映多元族群的不同處境,也讓人們得以有不同以往的角度解讀歷史。

【臺北記憶倉庫】

原名為「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興建於日本時代的紅磚造建築,見證商貿運輸從水路轉向陸運的歷程。2016年以遷移保存與異地重組的方式向東搬遷51公尺,2018年正式對外以「記憶倉庫」為核心概念重新亮相。展館以山林資源與物產貿易為主題,以流域與城市發展脈絡為故事,透過上中下游的空間演變述說土地上的人們如何使用、創造資源的歷程,同時創造多元觀點對話平臺。

官網:taipeiinfohub.com.tw

FB:臺北記憶倉庫

|作者

喜歡親臨事件現場,體驗人文風土,並用文字傳遞感動。

發表日期:2021.06.15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