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缺法,缺的是柔軟、尊重萬物的心,」郭兆偉感慨地說,這世界沒有人類只會變得更好,是我們需要這個地球。但我們卻像沒有禮貌的客人,海洋不是我們的家,我們去別人家拜訪,卻把認為好看的珊瑚摘回家,把認為好吃的魚捕回家,然後任意留下垃圾。
「每一次的消費,都是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我很喜歡這句話,」他指著投影布幕的海龜說道,「我們想要牠(海龜)未來是甚麼樣子,取決於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除了環保杯、環保筷,我每天都帶著便當盒。甚至帶著一家四口逛夜市,靠著兩個不鏽鋼便當盒與兩個玻璃水壺,就搞定四個人的一餐。一組裝甜的,一組裝鹹的,什麼垃圾都沒有產生。」
他同樣鼓勵著臺下的聽眾,像是海洋白皮書等都會公開讓大眾審閱,一定要好好地看看,尤其是居住的地方,或曾經去過的地方。回想一下珍貴的歷史古蹟、地質景觀或生態有沒有寫進去,「若沒有寫在上面,我會寫下來告訴對方,」郭兆偉說,這樣政府單位才有可能去調查並有機會保護下來。
雖然臺灣缺乏官方基礎資料彙整平臺,郭兆偉分享現在許多民眾已經透過臉書和社群媒體,開始自發性的展開行動。像是臺東民間開始自發性展開海岸的海龜調查,苗栗則是海岸美景調查。「還有養成一個習慣『公民參與』,要關心這個環境,就多出去走走,才會知道那裡是甚麼樣子。」
如同12年前為了心愛的海龜、海洋展開的第一次海岸徒步環島,郭兆偉至今仍持續舉辦海洋主題環島,帶領大家認識海岸教育、海洋職人的故事,另外還開辦海洋教育戶外體驗課程、海洋相關講座,讓人們能一同關懷這座賴以為生的島嶼和豐富的海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