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鄭舒婷助理教授團隊於2020年搜集近十年來淡水河下游死魚事件相關新聞報導,分析各事件地點與日期,搭配附近氣象站之觀測資料,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探究氣象變化與死魚事件發生的關聯。研究結果發現,異常之氣象狀態可提供早期指標性警訊,當連續出現2-3日高溫、低氣壓、零星集中降雨及風速小的狀況時,就可及早在河道附近進行曝氣船或曝氣裝置等增加水中溶氧的補救措施,防範死魚事件之發生。此研究已在去年10月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的刊物中。
有鑑於長期且連續的水質監測對了解淡水河下游溶氧變化機制之重要性,臺北市環保局近年已於成美長壽橋、承德橋、臺北橋、中正碼頭等處架設河川水質連續動態監測,期能更加嚴密規劃水質監測工作,及更精準的改善水域環境,以助發展淡水河整體流域的生態管理工作。
然而,目前的死魚事件除了氣候與其他未知因素造成溶氧變動外,污染物濃度超過河川自淨能力造成低溶氧的環境,更是最基本的課題,所以適時關注自身周邊河川環境污染的狀況,或促成各種降低污染的政策與行動,都將有助於整體流域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