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臺味啤酒】臺味啤酒如何「臺」出新滋味?

刊出日期:2020.10.20
撰稿/葉馥瑜
校對/景澤創意團隊

|當經典德式純釀精神遇上各國在地風味

你知道,在五百年前,人們不被允許使用除了大麥芽、啤酒花和水以外原料製作啤酒嗎?西元一五一六年,德國巴伐利亞頒布執行了《啤酒純釀法》,嚴格規定製作啤酒的主要原料,隨後在全國範圍內被推行,深深影響了德國啤酒文化。隨著時代推進和科技的進步,國際上漸漸發展出添加可以作為啤酒口味變化的在地風味副原料。

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接收了臺灣第一間啤酒廠——高砂麥酒廠(今建國啤酒廠),啤酒統一由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生產販售,使用的原料除了大麥芽、啤酒花和酵母外,更額外添加某種臺灣在地的好風味。近年,精釀啤酒在全球市場蓬勃發展,加上進口啤酒品類眾多,坊間充滿上千種的風味變化,提供消費者多種選擇。

|臺啤好喝的秘密,竟與蓬萊米有關

臺啤那股獨一無二的清甜風味是從何而來?其實是源自於當年建國啤酒廠的創意,在釀造啤酒的過程中添加日本人在臺改良孕育出的「蓬萊米」。

原因今日已不可考,有一說是當年蔣經國總統為解決稻米產量過剩的問題,下令由公賣局買下多餘的米糧來釀酒。也有人認為添加米可以讓啤酒喝起來更甘甜適口。公賣局技術人員曾在一九七五年提及,經典臺啤的成分裡含有百分之十八的蓬萊米;到了二〇〇三年,臺啤推出金牌臺灣啤酒,蓬萊米的成份佔比又更高了,還採用了芳香型的啤酒花,讓香氣清新且更為順口。

|在地風土名物入酒,精釀臺味大放異彩

二〇〇二年,臺灣正式加入WTO,廢除菸酒專賣制度,開放民間釀售。但想要做出好的精釀啤酒可沒這麼簡單,設廠資金與技術門檻相當高,釀酒原料又得仰賴進口,生產數量較少,導致成本較高,無法與臺啤競爭。不過,精釀啤酒業者沒有因此退縮,反而走出與大規模生產的商業啤酒截然不同的定位。

當年較早進入臺灣精釀市場的「北台灣麥酒」、「金色三麥」,試圖在原料的選擇上展現每支啤酒獨特的個性,從不同風土的麥芽、啤酒花到臺灣當季水果,甚至是鹽酥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九層塔、在地煙燻龍眼乾等等,組合出道地又叛逆的原創性格,在原本口味單一的臺灣啤酒市場中大放異彩。

|活出臺灣魂的本土啤酒文化

除了臺味十足的個性,更有品牌將啤酒埋入了文化底蘊。二〇一五年成立的在地精釀啤酒品牌「啤酒頭釀造」,一口氣推出以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系列啤酒,從傳統農事曆法出發,結合國外季節適飲的觀念,主打一整年裡每個時節都有正當理由來瓶啤酒。

另一支精釀啤酒品牌「禾餘麥酒」則對臺灣土地懷抱浪漫使命。回歸啤酒自身榖物釀造的本質,禾餘不只與農民合作種植小麥、玉米等雜糧作物,更試圖復育日治時代在臺灣育種的大麥。這群「田裡的煉金術士」將粒粒辛苦的國產稻穀,釀成風味道地的金黃色寶物。

走過百年記憶的臺味啤酒,歷經日本殖民、專賣獨占到今日遍地開花。值得活化保存的百年釀造技術,再加上坊間屢獲國際大獎的精釀啤酒品牌,相信當代的在地啤酒將以更有趣的模樣再演化,譜出屬於臺灣的微醺記憶。

|參考資料

※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成年請勿飲酒※

|作者

對採訪編輯有愛,想透過親身挖掘史料,進行深度的文化觀察,為世界創造更多值得思考的小契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