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思儒
氣候變遷的調適工作,從來不是只有政府工程或企業投資能解決的技術問題;它更依賴市民的觀察、經驗與行動。為了更貼近真實需求,台北市政府環保局於2025年舉辦 12 場地區工作坊,邀請各行政區的居民分享他們在面對高溫與強降雨時的生活感受與疑問,並共同討論實際可行的改善方案。超過 400 人次參與、累積近 500 則意見,充分展現市民對城市環境的理解與期待。
這些工作坊像是一場場直白而務實的「氣候對話」——從早餐店的熱浪、午後突襲的暴雨,到巷弄積水與交通不便,都成為討論的素材。以下內容整理出民眾在「高溫」與「強降雨」兩大議題下的主要觀察與具體建議,保留原始意見的質地,並以條列方式呈現,便於後續落實與深入討論。
高溫議題:讓城市從「烤爐」走向「綠蔭城市」
民眾普遍認為,台北夏季的熱壓感來自「過度鋪面、綠蔭不足」與「熱源管理欠佳」。因此,多數建議集中在降溫、遮蔭與能源管理三大方向。
1.擴大綠化與遮蔭,打造城市「涼爽走廊」
- 增加綠量與綠廊網絡:
推動人行道植栽、公園低硬鋪面化與綠廊串聯;讓城市中的行走空間不再全靠水泥支撐。 - 多元綠化方式:
植生牆、綠屋頂、雨水花園等被視為有效降低熱島的手段。 - 樹種與修護:
避免高瘦、易倒伏的樹種;民眾強調「專業修剪、保留樹冠」的重要性,避免「砍頭式修剪」造成遮蔭效果減弱。 - 優先改善熱點區域:
學校通學道、公車站、十字路口等人潮集中處應優先設立遮陽棚或廊道,候車亭可增設風扇提升舒適性。
2.科技降溫與能源智慧化
- 水霧設施與灑水策略:
在人潮熱點配置水霧噴頭;利用回收水於高溫時段灑水降溫。 - 熱源管理:
調整店家與住戶冷氣外機位置與排風方向,避免「熱氣吹人」的街道經驗。 - 節能與再生能源:
補助節能家電、推動區域電網、評估地熱或潮汐能源,以多面向方式減少熱負荷。 - 綠建築細部改善:
隔熱膜、遮陽簾與西曬改善措施是民眾普遍認為可立即見效的策略。
3. 建立「避暑支援網絡」
- 資訊與警示:
透過里內群組、廣播、公告欄等方式提升高溫警示的可及性。 - 脆弱群體支持:
透過志工或里辦公室建立訪視制度,照顧獨居長者、行動不便者。 - 涼適空間啟用:
於高溫時段開放里民中心、關懷據點等空間,並提供必要的電費補助。 - 交通與作息調整:
推行彈性上下班、避免戶外工於正午時段作業、加密飲水站設置。
強降雨議題:從「水患」轉向「水資源循環」
強降雨帶來淹水風險,也暴露城市排水、維護與調度的瓶頸。民眾的建議集中在「滯洪」、「清淤」、「警示」三大主軸。
1.雨水滯洪與再利用
- 雨水收集:
將公園、校園與建築端納入雨水回收體系,以供灑水或公共清潔。 - 滯洪空間多功能化:
公園可兼具遊憩與儲水功能;民眾也提出將部分地下停車場視為臨時滯洪空間的可能性。 - 海綿城市設計:
透水鋪面、植草磚與低衝擊開發(LID)設計,有助提升都市的滲透與調蓄能力。 - 關鍵排水維護:
定期清淤水庫淤泥、維護如新生大排等排水幹線。
2.源頭清潔與日常養護
- 排水孔與水溝維護:
建議將清理頻率從季節性提升至每月或半月一次。 - 社區自主維護:
民眾提出「看到堵就清」的社區守望模式。 - 污染源管理:
加強廚餘、油水與垃圾的源頭管理,避免排水堵塞。 - 家戶自檢:
檢查屋頂排水、留意違建阻水情形。
3. 快速警報與社區應變能力
- 提前警示機制:
整合 Line、簡訊、里廣播,確保高齡族群能即時接收。 - 避難動線清晰化:
公布避難點、提醒地下停車場提前移車、水門關閉後的替代路線。 - 公共安全檢查:
防水閘門補助、公園燈具防漏電、設置應急設備等皆為民眾關注項目。 - 社區防災組織化:
多位居民支持成立巡檢隊、防汛志工或參考 TCERT 的社區化應變模式。
全市共通的「氣候痛點」
跨區域的討論出現明顯共通點,反映台北市目前面臨的典型風險:
- 高溫衝擊:遮蔭不足、過度修剪、街道熱源過多。
- 暴雨壓力:排水堵塞、滯洪不足、積水容易孳生蚊蟲。
- 防災資訊斷裂:長者與兒童較難接收警示;避難與涼適空間資訊仍不夠清楚。
- 社區人力有限:多數社區渴望建立互助網絡,但缺乏制度支持。
這些痛點顯示,氣候調適必須是「跨部門 + 社區 + 市民」的共同行動,而非單一單位的責任。
從「聽見」到「行動」:每位市民都在其中
這些工作坊的成果不只是整理民意,更是形塑政策與社區行動的重要基礎。許多建議其實從每個人就能開始:
- 清理家戶排水孔、維護居家環境
- 高溫與暴雨時互相提醒
- 參與植樹或樹木養護工作
- 加入里鄰志工、防汛巡檢
- 改善用電習慣、多使用大眾運輸系統
當這些小行動逐步累積,城市的調適能力也就同步增強。
接下來,政府、企業與市民都需進一步討論優先順序與分工方式:哪些措施最急迫?哪些可以先行示範?怎麼讓政策與社區需求真正對接?這份從基層凝聚而成的調適藍圖,正在等待被啟動。
讓我們一起把台北打造得更涼爽、更安全、更宜居。邀請你加入對話,參與行動,共同寫下城市的永續未來。
|作者
吳思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博士、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生態實驗室、非政府組織。長期關注人文與生態永續相關議題研究,專注於跨專業實驗中找尋解決之道。目前為景澤創意執行長,創辦 貳拾號公民會所、三時生活實驗室 與 川流之島流域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