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麗路原為1915年民生西路市街改正後的建築,自1934年開業後進行了首次裝修,廖水來老闆邀請,由日籍設計師鈴木洋平先生為餐廳設計內裝,當時的設計風格,深受日本軍國主義影響,線條簡潔而充滿陽剛之氣與豪邁之感,也反映了那個年代的審美與氛圍。
隨著二戰結束,鈴木洋平老師返回日本。1947年,廖水來老闆邀請他的摯友,臺灣第一代本土畫家兼設計師顏雲連先生進行第二代的室內設計。顏雲連老師將空間視定位為「非日常空間」、一個充滿「人間仙境」意象的場所。他大量運用雲朵的意象,期盼顧客能有「騰雲駕霧」之感,而靈感源自於臺灣傳統文化中對仙境的想像,並以高第所述:「直線屬於人類,曲線屬於上帝」的理念,在設計中融入了豐富的曲線元素,並貫徹了「陰陽合一」的哲學,透過空間中的虛實佈局來達到平衡。這使得波麗路在工藝表現上,帶有光復後本土藝術家的色彩。
而波麗路二樓的設計,是充滿想像力的「飛機艙」。約在民國五十年,廖老闆首次搭乘飛機,被飛行時輕盈、置身雲端的感受吸引,故他將這份體驗融入餐廳設計,打造出一個仿若機艙的空間。燈光的部分,顏老師認為應有「曖曖內含光」的美學,設計多將光源隱藏於牆面或結構後方,將燈泡置於方形壓克力版中,讓光線從內部透出,營造柔和而富有層次的氛圍。當時一個這樣的吊燈造價約四萬台幣(約民國五十三年,可購買一間房子),足見其裝潢之奢華。
除此之外,波麗路內還有許多值得一提的設計,在入門口、一樓到二樓的樓梯間可以見到,從歐洲進口、要價不菲的馬賽克磁磚所拼貼出的牆面,其中還用將杯墊貼在磁磚上,拼出一對跳著舞的男女的圖樣;樓梯設計同樣具有巧思,在二樓通往三樓的樓梯,運用了類似古希臘羅馬神殿建築的「收分」,沒有使用傳統的龍骨,而是將梯階嵌入牆壁,並讓階梯呈現出從外向內逐漸削薄的弧度,將功能性的結構昇華為藝術。
而波麗路至今仍維持著舊有的裝飾風格,雖然與現今餐廳風格迥異,卻也象徵著它擁有的特別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