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專欄】人為投食:野生動物保育的兩面刃

日本北海道的丹頂鶴。圖/蘇珊攝於夏日北海道釧原 文/蘇珊,2021.01.08 餵食野生動物是全球性現象,對於試圖減少人類與野生動物衝突的野生動物管理者和政府來說,餵養野生動物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餵食野生動物並不等同於生態保育,事實上,餵食的行為對保育、動物福利和公共安全都會有多方面的影響。不論是 […]

【蘇珊專欄】台灣外來種鳥類入侵防治:市場外來鳥種為關鍵

|生物入侵模型 外來種 (alien species) 是指由於人類活動而被移出其自然分佈範圍的物種,而當外來種成為入侵種 (invasive species) 時,將為當地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和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並非所有的外來種都會變成入侵物種。由Blackburn等人在2011年提出的生 […]

了解後,你就會有保護「她」的衝動——專訪海湧工作室,重建人與海的友善關係

淨灘對於海湧工作室而言是不能停下來的志業。圖/海湧工作室提供。 文/編輯部,2020.12.08 致力推廣海洋廢棄物議題、海洋保育的「海湧工作室」,在臺灣各處淨灘、辦講座、走訪焚化爐,甚至到國外旅遊時亦觀察垃圾處理方式。工作室創辦人陳人平和郭芙在訪談時笑稱,他們做著無上下班的血汗工作。原諧音海浪的海 […]

【臺北的水】臺北如何變身不夜城?從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說起

在電燈傳入臺灣以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頂多秉燭夜遊,為單調生活點燃一些趣味,並非能在夜晚進行各種日常活動。那麼,臺灣第一盞電燈是何時出現的呢? 1888年,在清末劉銘傳新政下,臺北東門裝設由燃煤發電機帶動的電燈,但持續時間很短,1891年就被接任的巡撫取消。到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總督官邸、臺北 […]

讓重複使用取代拋棄 青瓢環保餐具租賃的創業之路

鄭文普(中)與林志龍(右)共同創辦青瓢,四年來逐漸改變台灣大型活動一次性容器的使用樣貌。圖/蘇雯祺攝。 編註:此文為本站於2019年初時訪問青瓢的紀錄,如今將近兩年過去了,隨著民間和政府推動減塑和限塑的政策,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有越來越多循環食器廠商加入市場,使用環保餐具的綠色外送、網購包材循環利用 […]

鐵道、倉庫、啤酒廠:鐵道沿線產業記憶

百年前,一條縱貫鐵道切穿北臺灣核心區域,沿途各家工廠機械聲此起彼落,以勞力汗水打造今日臺北。這些鐵道沿線產業的記憶,是如何日漸消失?又該以什麼模樣被重新想起? |依附鐵道誕生的殖民產業 今日竹南到基隆的臺鐵縱貫線北段,起源於1890年代,歷經清代巡撫起手建置和日本總督府修建,其中基隆到臺北新線在18 […]

返鄉創業、投入藍染工藝技術,劉永豐:要讓大家對三峽感到驕傲!

三峽佔地廣闊,九成以上是丘陵地,環境潮濕、土壤肥沃,適合種植藍染的原料「馬藍」,產量豐足,染布業曾在此有過輝煌的過去,但隨著時代演進,這個產業逐漸式微。直到一九九〇年代,三峽老街保存運動興起,在文資保存與社區營造觀念提升的同時,居民們也開始探尋藍染業與三峽發展的歷史脈絡。

【淡水河紅樹林經營管理議題】

淡水河口在高度人為干擾下,逐漸發展成一個具有多元功能的都會流域環境,在必須兼顧防洪安全、生物多樣性維護、碳匯控管、人文歷史保存之下,紅樹林的管理變成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需要更多專業者的投入,以及更多公眾的關心。 ※ 本影片與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合作刊登。 |作者 大浪聚編輯部 透過傳播之力,以大眾 […]

【北門周邊記憶堆疊】

臺北記憶倉庫全名「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為興建於1913-1914年間的紅磚建築,其空間作落在臺北北門、臺北車站旁,鄰近淡水河、大稻埕碼頭,反映了當年臺北興盛的貿易發展,也見證商貿運輸產業從水路轉向陸運的歷程。 2018臺北記憶倉庫配合「臺北市西區門戶計畫」實施,以遷移保存與異地重組的方式向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