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與黑暗相遇:古蹟該不該在夜間打燈?

每年三月最後一個週六晚間八點三十分至九點三十分,為世界性的「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活動,藉此呼籲在全球氣候緊急下,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能力與責任。荒野保護協會自2010年起便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主辦在臺的關燈活動。今年響應的關燈建築標的,串聯了臺北北門廣場周遭歷史建物,包含臺北 […]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綠色改變】 貳月. 實際參與-項環境倡議行動

圖/蕭伊彣繪製 最近爭議得熱火朝天的大潭藻礁議題,你參與了嗎?濕地保育、綠電、空汙、減塑、海廢,每一項都是與你切身相關的環境議題。沉默,等於拱手讓他人替你表達意見。除了理解、轉發議題資訊,你知道你能做的其實更多。 我們可以: · 認養一座森林:以信託方式認養一座富有生機的土地,讓它長長久久不因所有人 […]

【蘇珊專欄】英國外來東方灰松鼠成入侵種:人為干擾為主因

【蘇珊專欄】英國外來東方灰松鼠成入侵種:人為干擾為主因 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前,如果正計畫著去英國旅行,在搜尋景點時或許會發現旅遊指南上,細數倫敦哪些公園是餵松鼠的勝地,可見圓滾滾的松鼠非常受到觀光客歡迎。 然而,這些在英格蘭公園綠地中常見的東方灰松鼠 (Sciurus carolinensis […]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綠色改變】改變,從主動理解開始

渡過震盪的庚子年,疫情危機,讓更多人正視我們和自然關係的嚴重失衡,全球暖化的惡性循環,已從健康、棲地、糧食、用水等全方面影響這個星球上所有生靈。扭轉氣候危機的行動像理財對於某些人來說ㄧ樣,讓人腦後隱隱作痛不想面對,但事實是,我們應該要馬上、現在就開始,做個人與組織能進行的所有行動。

臺灣在地啤酒史:從公賣到百花初放

|臺灣人的第一口啤酒,是馬尿還是藥?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便有進口啤酒的紀錄。日本時代,喝啤酒的習慣逐漸在臺灣普及,許多日本進口啤酒也隨之引進。當市場需求增多,政府便有了興建啤酒廠的念頭。1919年「高砂麥酒株式會社」(1975 年改為建國啤酒廠,即今台北啤酒工場)成立,是當時第一也是唯一的啤 […]

【蘇珊專欄】人為投食:野生動物保育的兩面刃

日本北海道的丹頂鶴。圖/蘇珊攝於夏日北海道釧原 文/蘇珊,2021.01.08 餵食野生動物是全球性現象,對於試圖減少人類與野生動物衝突的野生動物管理者和政府來說,餵養野生動物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餵食野生動物並不等同於生態保育,事實上,餵食的行為對保育、動物福利和公共安全都會有多方面的影響。不論是 […]

【蘇珊專欄】台灣外來種鳥類入侵防治:市場外來鳥種為關鍵

|生物入侵模型 外來種 (alien species) 是指由於人類活動而被移出其自然分佈範圍的物種,而當外來種成為入侵種 (invasive species) 時,將為當地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和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並非所有的外來種都會變成入侵物種。由Blackburn等人在2011年提出的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