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桃的堅持:一個兼顧環保與生計的主張
尖石鄉的部落農友,以自然農法栽種水蜜桃。圖 / 林益仁提供 水蜜桃,因為它的氣味芬芳,鮮甜多汁,不僅是水果界中的極品,也是送禮極佳的禮物。筆者從去年開始,就與小米方舟團隊協助尖石鄉的石磊與抬耀部落小農,銷售以自然農法栽種、不噴農藥的水蜜桃,學習到許多關於水蜜桃產銷的知識。其中,善用生態環境的資源與知 […]
尖石鄉的部落農友,以自然農法栽種水蜜桃。圖 / 林益仁提供 水蜜桃,因為它的氣味芬芳,鮮甜多汁,不僅是水果界中的極品,也是送禮極佳的禮物。筆者從去年開始,就與小米方舟團隊協助尖石鄉的石磊與抬耀部落小農,銷售以自然農法栽種、不噴農藥的水蜜桃,學習到許多關於水蜜桃產銷的知識。其中,善用生態環境的資源與知 […]
由鄭安睎主講的「殖民經濟與北部原住民的族群經歷」講座,為臺北記憶倉庫《山林記憶-編織之島》特展系列講座。圖 / 臺北記憶倉庫提供 「我去烏來訪談的時候,有個有趣的故事,」鄭安睎老師指著簡報上的一張舊照片,畫面是一位七十幾歲的泰雅族婦女,「那個阿嬤很有趣,她以為我們是日本人,一下開口是日文,日文講完就 […]
圖/蕭伊彣繪製 臺灣是海島國家,桌上餐餐有魚蝦料理,是再尋常不過的生活風景,加上近年提倡健康飲食,不少人也從大量食用紅肉,改為攝取魚肉的優質蛋白質。但是,你知道不少魚類正面臨數量銳減的命運嗎?先不說海鮮盛宴裡的黑鮪魚、野生龍蝦等知名海鮮,在日常餐桌上常出現的魩仔魚、馬頭魚等,也都面臨了大量減少的窘境 […]
無包裝商店提供以循環容器外送商品的服務,兼顧環保與疫情下無接觸消費的需求。圖 / 三時生活實驗室提供。 自去年疫情以來,叫外送與網購成為更多人的新日常。近日更因疫情升溫,民眾居家以網路訂購生鮮與生活用品,或是三餐改以外送方式替代,各個物流與外送平台工作量皆呈現滿載,隨之產生的大量包材和一次性容器廢物 […]
全世界有七種海龜,在臺灣就可以看到五種,其中以綠蠵龜較為常見。圖為綠蠵龜。圖 / 李思廷攝影 「綠蠵龜的『綠』是指身體某個部位是綠色,你們猜猜看是哪邊?」講師郭兆偉詢問臺下的聽眾。「眼睛?」「龜殼?」「因為牠的血是綠色?」大家七嘴八舌地猜測著。「不是,海龜又不是外星人,牠的血是紅色的!」郭兆偉笑著回 […]
2018年8月13日下午兩點,臺北華江橋下河段發現大量魚群死亡。圖 / 陳昆宏攝影。 近幾周天氣炎熱,全臺多處河川都爆發大量魚群暴斃的事件,包括北部的新店溪、三峽河、南崁溪、觀音大堀溪和高雄市後勁溪等,引發關注。淡水河近年來也經常出現突發性大量烏魚死亡事件,除了顯示河川環境的不穩定性外,也衝擊視覺與 […]
英國在境內歐亞紅松鼠族群大減時,從歐洲大陸再引進了歐亞紅松鼠。目前大多數英國的紅松鼠是源於歐洲大陸,許多個體並帶有斯堪地那維亞基因。圖為歐亞紅松鼠。圖/Nico Arcilla 攝於瑞典 在不列顛群島 (British Isles)曾有一美麗的原生亞種紅松鼠 (Sciurus vulgaris le […]
《遷徙之路-產業印記》特展空間。照片來源/臺北記憶倉庫 「遷徙在我心中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象,就是重新想起家的意義。」 這是臺北記憶倉庫《遷徙之路-產業印記》特展的民眾留言,如同人們常說「離開,是為了回來」,不管為何出走、如何離散,在移動的路途上,那個不斷叩問內心的問題,永遠是對歸屬感的追尋。 臺北記憶 […]
圖/蕭伊彣繪製 立夏已過,梅雨未至,天氣燥熱。疫情緊張,隔離與保持社交距離,截斷病毒的傳播鏈,是防止流行病傳播古老卻有效的 方法。因此這個月,我們邀請多花些時間待在家,打點你的綠色生活窩吧 · 拈花惹草:在家擺放些淨化空氣的植物,時不時瞥見角落一抹綠,嘴角不自覺上揚。黑手指推薦黃金葛、左手香這些頗 […]
臺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的學生,協助淡水河濕地監測計畫。照片提供/川流之島流域學校濕 臺灣環境長期缺乏完整生態資料,往往有重大的開發案時,才匆匆進行科學調查與分析,演變成了有開發才有資料的困境。近年來,政府雖然開始補助民間單位,或是配合政策逐漸累積環境資料,並建立資料庫,但由於單位多元,格式不統一,導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