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雨後抓蛙的日子:新北五股移除四千餘隻斑腿樹蛙

外來入侵種斑腿樹蛙。圖/陳建志攝影 文/陳建志,2021.08.24 外來入侵種斑腿樹蛙自2006年被引入至今,在全臺多個區域都已建立其族群勢力,對於臺灣原生蛙類的分布與數量造成很大的衝擊,影響生物與基因多樣性的保育。筆者自2016年起參與了新北市五股地區的族群控制與原生蛙類監測計畫,本文以第一線調 […]

【蘇珊專欄】都市生態學:白頭翁的都市打拚記

在臺北記憶倉庫戶外水池中洗浴的白頭翁。圖/陳建志攝影 文/蘇珊,2021.08.17 城市及周圍住宅區的擴張改變了生物的棲地環境,許多種鳥類因此消失了,有些卻適應下來了。白頭翁就是其中一種已經適應人造環境、在臺灣都市地區常見的鳥類。然而,人類的活動,不僅間接改變了白頭翁的生存習性,寵物飼養和放生的行 […]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綠色改變】替屋子降溫,當自家的綠宅風水師

圖/蕭伊彣繪製 文/Sylvia Chi ,2021.08.10 這幾年夏日的溫度屢屢來到37、38度,加上都市大量混凝土建物吸收的輻射熱,在沒有下雨的日子,在家裡辦公若沒有開冷氣,整日都像坐在熱烘烘的烤箱裡。高溫加上疫情將人拘在家中,臺電顯示今年居家用電攀升,最近收到電費帳單想必也十分有感。 想要 […]

全球暴雨洪災日益頻繁,氣候緊急下的應變與課題

洪水過後,比利時位於韋德爾河畔、受創最嚴重的小鎮佩平斯特(Pepinster)一景。圖/Christophe Licoppe攝於2021.7.17,European Union 2021 文/Sylvia Chi 綜合報導,2021.08.06 自七月以來,全球暴雨和洪水災情四起,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 […]

【自然筆記】觀察都市公園四季的喧鬧 和鳥兒做朋友

樹鵲整體顏色以咖啡色及黑色為主。這隻樹鵲的腳上有塑膠環,推測有經過人為飼養,可能被放生或是自行飛出來,才會在公園裡發現牠。圖 / 高婉瑄攝影 都市公園,相對於山林中的步道,總是給人一種生態單調、生物種類少的感覺,但若是仔細觀察,方便易達的都市公園仍是親近生態的好選擇。 習慣公園中的人來人往,棲息在裡 […]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綠色改變】在廢棄物中找到手作的療癒力

圖/蕭伊彣繪製 文/Sylvia Chi 除非你有刻意練過,否則我們每天生活,多多少少都會產生一些即將被丟棄的垃圾:牛奶空罐、不想穿的衣服、外帶紙盒……。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前,資源有限讓人珍惜,因此殺雞取肉後,雞血和米凝成了血糕,內臟成了下水,雞毛編成撢子;器皿破損用鋦釘和草灰修補。而現代社會將「便利 […]

【真人圖書館】大漢溪沿岸的人文風景:洪健榮帶看海山發展歷史

洪健榮主任在臺北記憶倉庫《山林記憶-編織之島》系列講座,分享「大河相連─海山堡」主題。圖 / 臺北記憶倉庫提供 文/Dana Chen,2021.07.06 說到北臺灣的海山地區,你會想到哪些地方?位於板橋的海山?還是土城、三鶯地區的海山?在過去的行政規劃上,這些答案都正確,因為海山地區歷經不同時期 […]

一隻見人不躲的母山羌:野生動物的套索陷阱悲歌

臺灣山羌為臺灣特有亞種野生動物。圖 / 陳柏宏攝影 因工作緣故,我們時常會在山林中穿梭做生態調查,調查動植物的分布及環境狀況。有次夜間調查時,我們在農園邊發現動物的聲音,探頭一看,原來是一隻母山羌。但奇怪的是,一般山羌非常膽小害羞,看見人會馬上落荒而逃,牠卻在原地待住不動,靠近後才發現原來牠中了套索 […]

《與野共生》圖輯發表 知識轉譯搭建工程與生態間對話橋梁

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拍到臺灣野豬攜家帶眷漫步於整治多年後的南投白石牙野溪溪床。圖 / 林務局提供 林務局於本月25日發表《與野共生:國有林區治理工程友善生態圖輯》,該書收錄十六個該局兼顧人民安全與生態保育的工程案例,包含臺中八仙山林道營造保育類黃胸黑翅螢棲地、宜蘭出水溪近自然工法固床工等經典案例,希望讀 […]

【蘇珊專欄】美聲的代價:野生鵲鴝遭濫捕,生存面臨嚴重威脅

在臺灣本島的鵲鴝極可能是籠中逸鳥,在臺大校園已有繁殖紀錄。圖為拍攝於臺大校園的鵲鴝雄鳥。圖 / 柯智仁攝影 近年來,為滿足對寵物鳥的需求,國際野生鳥類販運愈加頻繁。鵲鴝 (Copsychus saularis)屬於鶲科 (Muscicapidae), 主要的自然分布在南亞及東南亞一帶,在臺灣本島算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