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永續環境生態筆記 找回濕地多樣性:一場與蘆葦共舞的生態實驗 文/吳思儒2025.11 在臺北市士林區的社子島,有一處位於基隆河新舊防潮堤之間的人造濕地,雖然不若自然溼地那般原生,但這片2.4公頃的「人造感潮濕地」仍發揮了重要的生態功能,尤其是成為候鳥遷徙過程中短暫停棲的重要場域。不過,這片濕地面臨了一個棘手的問題——蘆葦過度擴張。蘆葦是濕地中常見的植物,原本有穩定泥沙、提供庇護等好處,但當它們無限制蔓延,就可能讓原本多樣的生態系統變得單調,使灘地減少,影響水鳥覓食與休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團隊展開了一場細膩的生態管理實驗。 社子島濕地中佈滿蘆葦 / 吳思儒 2022年拍攝 為什麼要「割蘆葦」? 過去濕地管理常用大型機具進行清除與整地,但這樣的方式雖然快速,卻會破壞地表、擾動底泥,也影響其他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這次的研究則嘗試一種低干擾、低成本的「簡易控制方式」,透過人工與除草機的方式,割除蘆葦的地上部,留下根部不動,讓植被能自然復原但速度變慢,創造一個更有彈性的調控機制。研究團隊在2016年7月開始,在候鳥遷徙季節來臨前,於濕地岸邊的2公尺範圍內割除蘆葦。接下來的四個月,他們持續觀察蘆葦的再生狀況,並測量高度變化,記錄其生長速率。結果發現,蘆葦在割除後的初期(7-9月)生長速度明顯較快,平均每天成長1.2至2公分;到了後期(1012月)則減緩為0.6至1.6公分。 |水位與蘆葦的微妙關係 除了觀察蘆葦生長,研究團隊也關心水位變化對蘆葦的影響。社子島濕地具有潮汐特性,水位會隨潮起潮落而變化。這項研究創新地使用「浸淹機率」來描述濕地某區域被水淹沒的頻率,從而取代傳統以「水深」作為分析參數的方法。透過水理數值模式模擬與現地測量資料,團隊發現:當某區域的浸淹機率約為35%時,蘆葦的生長最為旺盛;若淹水太頻繁或太少,反而會限制蘆葦的發育。這個指標被稱為「棲地適合度指標」(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能幫助我們量化某環境條件下對蘆葦生長的適合程度。 |依據「生長快慢」來選擇移除區域 根據上述研究成果,團隊提出了一套更精準的蘆葦管理策略:若要移除蘆葦,不妨優先針對那些在浸淹機率太高或太低、棲地適合度HSI值偏低的區域著手,因為這些地方的蘆葦再生速度較慢,可以延長下次管理的時間,節省人力與經費,也降低對環境的干擾。這套策略的優點包括:干擾低:不動用大型機具,底泥不被破壞。成本低:只需基本人力與除草機即可施作。效率高:作業快速,不需大型設備動員。劣化慢:選對區域,回復速度慢,減少重複作業頻率。 |不只是為了蘆葦,更是為了鳥 研究也發現,當蘆葦密度降低後,灘地增加,水鳥棲息與覓食的空間也變多。過往研究指出,小水鴨最喜歡浸淹機率約在33%~46%之間的區域,與本研究蘆葦生長最旺盛的區域幾乎重疊,顯示蘆葦與水鳥對水位的喜好有交集。因此,管理蘆葦,不只是為了控制植物,更是為了讓鳥類有更多「安心活動」的地方。 社子島濕地中小水鴨 / 何一先 2025年拍攝 |後記:人與濕地的自然平衡 這項研究的價值,不只在於提出一種操作性強的管理機制,更在於展現了人造濕地透過科學設計的擾動,產生新的生態平衡。透過定期監測與調整,我們可以更加貼合自然生長的脈動中,找到治理的平衡點。在這個特殊的人工濕地中,透過科學研究將不再是全盤清除,也不是放任自生,而是透過人力與自然一起跳一支平衡之舞。 |參考資料 吳思儒、黃耀陞、黃國文、陳建志、方偉達 (2023)人造感潮濕地蘆葦管理機制及其對棲地影響。農業工程學報,第66卷-第4期 |作者 吳思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博士、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生態實驗室、非政府組織。長期關注人文與生態永續相關議題研究,專注於跨專業實驗中找尋解決之道。目前為景澤創意執行長,創辦 貳拾號公民會所、三時生活實驗室 與 川流之島流域學校。 FacebookTweet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