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永續環境

從全球模式到在地應用——台灣氣候資料的現況與挑戰

撰文/吳思儒

一、前言:資料豐富,正逐步融入生活

想像科學家預測的2050年台灣夏日天數,幫助農民優化種植面對未來氣候,或讓城市居民可以得知未來推估洪災的規模,這些不再只是遙遠數字,而是即將面對的未來。

「氣候變遷」已融入國土安全、經濟韌性與日常適應。全球氣候模式(Global Climate Models, GCM,像地球的「天氣預報機」)與地球系統模式(Earth System Models, ESM)提供科學基礎,支持各項政策制定。

這些已經發布的全球資料需經「降尺度」(Downscaling,將大範圍預測細化到台灣本地)的轉譯,方能貼合台灣多山、多變的氣候。從IPCC(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AR6,2021發布)與CMIP6(耦合模式比較計畫第六段)資料起步,台灣的氣候資料體系已日趨成熟。截至2025年11月,IPCC第七次評估(AR7)週期正推進中,預計2028年發布部分工作組報告

二、資料來源與技術基礎

台灣的氣候資料,分三類支撐起基礎:

  1. 全球資料集:包含CMIP6的模式模擬與ERA5再分析資料(歷史天氣重現)。2025年,IPCC AR7的「快速通道」(Fast Track)實驗已啟動,聚焦氣候敏感度評估,台灣可借此更新模型,增強預測準度
  2. 區域氣候模式:如WRF、RegCM、CCAM,由中研院地質所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NCDR)運算降尺度,解析度從5公里進化到2025年的接近1公里網格,讓預測更細膩捕捉山區雷雨或海岸風暴。
  3. 在地資料平台:核心是「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整合各單位成果,提供可下載的格點化資料(像像素圖的氣候地圖)、情境模擬與視覺化工具。2025年,TCCIP已釋出1公里統計降尺度資料,支援SSP1-2.6(低排放、永續路徑)與SSP5-8.5(高排放、危機情境)等情境。

這些系統不僅支撐中央氣象署的年度趨勢報告,也成為水利署、農委會與地方政府的可靠夥伴。例如,《2025臺灣氣候變遷分析系列報告:暖化趨勢下的臺灣劇烈降雨與衝擊》用這些資料分析暖化下劇烈降雨的變化,預測梅雨季與颱風季雨量可能多10-40%,幫助我們更早準備。

三、技術上的限制與挑戰

  • 解析度與地形問題
    機構間版本差異(如CMIP5/6、ERA5)偶爾帶來格式挑戰,研究者可透過AR7準備統一轉向新版,減少調整時間,提升效率。
  • 資料一致性與版本問題
    機構間版本差異(如CMIP5/6、ERA5)偶爾帶來格式挑戰,研究者可透過AR7準備統一轉向新版,減少調整時間,提升效率。
  • 不確定性分析不足
    報告正逐步強調模式間範圍與信賴區間(如降雨增10-40%),讓氣候預測更像可靠指南,而非單一數字。2025全球風險報告提醒,這是我們共同面對的機會。
  • 觀測資料不足
    目前相關觀測資料不足,未來高山、海岸、離島氣象站正逐步擴增,補足驗證缺口,提升政策信心。

四、體制與協作挑戰

除了技術,我們也在制度與文化層面積極合作。氣象署、NCDR、中研院與地方分工明確,正強化整合,跨領域溝通也日漸順暢:科學家分享溫度、降雨數據,規劃師則聚焦生活影響。

五、結語:從資料到決策的橋樑

台灣氣候資料應用已位居國際前列。但從「擁有資料」到「融入決策」,我們仍有空間可探索。若資料能以親切語言連結社會,氣候風險將從「科學洞見」轉為「共同行動」。未來重點在於深化信任、共享資源,讓每個人「讀懂氣候」,共創韌性未來。歡迎加入TCCIP社群,下載您的在地氣候地圖,從小行動開始

|作者

思儒 480x480

吳思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博士、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生態實驗室、非政府組織。長期關注人文與生態永續相關議題研究,專注於跨專業實驗中找尋解決之道。目前為景澤創意執行長,創辦 貳拾號公民會所、三時生活實驗室 與 川流之島流域學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