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專題議題

夜空下的兩難:當節慶煙火遇見水鳥的生存

撰稿/吳思儒

編輯/楊淳

2025.10

💧水,城市的心跳

近期山區爆破秀引發熱議,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另一個相似的議題:煙火與水鳥的關係。

對人類而言,煙火的絢爛,是節慶的象徵,能夠吸引人群目光。然而,這對棲息於濕地周邊的水鳥而言,卻可能是一場攸關生存的考驗。

根據國際研究顯示,新年夜煙火施放期間,會讓大量鳥類被迫在短時間內驚飛——牠們飛至500 公尺以上,並持續盤旋 30 至 45 分鐘之久。而這樣的飛行並非單純的「移動」,而是會消耗龐大能量的生理反應;在寒冷的冬季或長途遷徙期間,這類額外的能量支出可能導致牠們的體力衰退,進而影響生存。

🔬科學觀測:短暫絢爛下的的長遠壓力

荷蘭的雷達觀測亦發現,雁鴨科(Anatidae)對煙火的反應最為劇烈;在美國與澳洲,學者也發現鳥群在煙火後數日仍出現異常的行為。科學家提醒,這些看似短暫的干擾,實際上可能累積為長期壓力,也可能對野生動物產生累積性影響。國際上許多保育組織已針對煙火對鳥類的影響提出警告。

而臺灣的濕地同樣因生態敏感而受到關注,其中臺東大坡池就有在地觀察指出,煙火活動可能對鳥類造成衝擊。

🌏 臺灣濕地的現場觀察

臺灣位於東亞候鳥遷徙路徑上,是候鳥的重要南下渡冬的中繼站與重要棲地。每年秋冬,數以萬計的水鳥飛至臺灣濕地覓食與棲息。但同時,煙火慶典也是一直以來普遍存在的文化傳統。這樣的矛盾提醒著我們需要更多思考,逐步在生態保育與文化之間找到平衡。 

✨在歡慶與保育之間尋找新的可能

煙火是文化傳統的一部分,但我們或許可以嘗試讓文化與生態並行不悖。
現階段的可行做法包括:

一、進行煙火對鳥類影響的實證研究
二、在敏感區域設立煙火禁放區。
三、推動更多替代性的慶祝方式。
例如,近年無人機燈光秀、聲光藝術投影等形式正逐漸興起,這些替代方案不僅能兼顧視覺美感、展現創意,也能避免煙火帶來的噪音與光害,成為兼顧文化與生態的新選擇。

 

🌅讓夜空有光,也有飛翔的自由

夜空可以璀璨、節慶可以熱鬧,但生態系統平衡同樣珍貴。若能兼顧鳥類的生存與文化傳統,在人類慶典時也為自然保留空間,這將是一種更值得追求的想像。



|作者

天馬行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管理與環境教育博士、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曾任職於生態實驗室、非政府組織。長期關注人文與生態永續相關議題研究,專注於跨專業實驗中找尋解決之道。目前為景澤創意執行長,創辦貳拾號公民會所、三時生活實驗室與川流之島流域學校。

|編輯

喜歡天馬行空💭喜歡大海、雲彩、晚霞與山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