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統治臺灣期間,隨著臺灣建省,行政中心遷至臺北,取代了臺南府城在清朝前期是臺灣行政中心的地位,故臺北府城的建立,是清代末期政治重心北移的標誌。而臺北城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開始興建,由陳星聚、岑毓英、劉璈等幾位大臣完成初步規劃,並在1884年(光緒十年)完工,城牆長達1506丈、設立了東、西、南、北、小南門五個門,成為最後一座由清代帝國規劃的府城。
臺北城作為治理臺灣的中樞,在短短數十年間,歷經清領、日本時代、國民政府三個政權,他們各自以不同的治理方式與手段,持續改寫城內的空間布局與人文社會的風貌。
1895年,隨著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在日本時代對臺北城的現代化都市計畫中,城牆逐一被拆、街道被拓,而「西門」也在此時遭到拆除。其餘的東門、南門、小南門則被改為「華北宮殿型式」;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原本以整頓臺北市市容為由,計畫拆除北門,而後在文資學者的爭取下修改了高架道路興建方案,雖特意繞彎經過北門,但北門也因此被忠孝橋遮蔽,退居城市視線的邊緣。直至臺北市政府於2015年推動「西區門戶計畫」,在2016年拆除忠孝橋引道,北門才又完整重現於大眾的視野中。他作為國家一級古蹟,串連起周邊臺北郵局、臺北記憶倉庫、鐵道部、撫臺街洋樓等古蹟群,成為臺北城市記憶地景的重要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