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箴教授在講座中提及,若我們想更全面地理解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可以從幾個基本面向來切入觀察:包括主食、副食、烹飪方式、調味風格、日常菜餚、節慶食物,甚至是點心與零食。
以主食為例,臺灣民間傳統上雖然以米食為主,但在早年稻米被視為經濟作物,農家多留雜糧如地瓜、高粱等自用,而米則用以販售換取生活所需,這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區與時期的農業結構與經濟考量。而觀察臺灣慣用的烹調方式,例如「煎煮炒炸」,這些在我們眼中習以為常的烹飪技巧,若放諸世界卻具有其文化獨特性——你在日本的料理店可能就難以見到炒青菜;在歐洲,若要品嘗華人風味,也需特別前往特定區域的餐廳才能享用到。
此外,一個地區的飲食文化往往可以在歷史研究裡追溯到其歷史痕跡,舉凡在清明節有一些家庭有吃潤餅的習慣,從林獻堂臺灣士紳的夫人楊水興的日記即可窺見——作為彰化人的她,很喜歡吃潤餅,而他們潤餅所使用的餡料和南部地區的內容物也有所差異。這類區域性的飲食偏好,也是一個理解臺灣飲食文化的重要方向,可以從中發現在部分家族或某些地區這個飲食的習俗特別受到重視等等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