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蘇珊專欄】美聲的代價:野生鵲鴝遭濫捕,生存面臨嚴重威脅

在臺灣本島的鵲鴝極可能是籠中逸鳥,在臺大校園已有繁殖紀錄。圖為拍攝於臺大校園的鵲鴝雄鳥。圖 / 柯智仁攝影

近年來,為滿足對寵物鳥的需求,國際野生鳥類販運愈加頻繁。鵲鴝 (Copsychus saularis)屬於鶲科 (Muscicapidae), 主要的自然分布在南亞及東南亞一帶,在臺灣本島算是外來種,在臺灣寵物鳥市場中有個暱稱叫做大黑白,是屬於中間價位的鳥種。

鵲鴝寬闊的白色翼桿從肩部一直延伸到翼尖。雄鳥的羽毛呈黑白相間,而雌鳥則呈灰棕色和白色。鵲鴝有三個亞種的腹部是黑色的,在鳥類市場中也被叫做黑腹大黑白,多分布在婆羅洲東部、爪哇島東部以及峇厘島。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鵲鴝的叫口[1]悅耳變化多,也很擅長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然而,也就是這悅耳的叫聲,使鵲鴝常淪為盜獵走私的目標。臺灣的鳥店之中,可以在零星以販賣鳴禽為主的鳥店發現鵲鴝的蹤影。因為公鳥的鳴唱聲較母鳥的更受歡迎,因此店家陳列的多是公鳥。至於鳥的來源,店家多是諱莫如深。

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中,鵲鴝是鳥類飼養愛好者以及鳥類鳴唱比賽中流行的鳥種之一,更是非法鳥市中交易量最大的鳥類之一。在鳥類貿易中,幾乎所有的鵲鴝都是從野外捕捉,這對野生族群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在鳥店中待價而沽的鵲鴝。左下是白腹白眉地鶇。圖 / 蘇珊攝於臺北市

在Chng et al., (2021) 近期的調查中,光是2015-2020年間,馬來西亞、印尼與新加坡就破獲了四十四次違法走私,多達兩萬六千多隻的鵲鴝。更驚人的是,其中超過65%的鳥隻都是在2020年查獲的。也就是說,即使因為 COVID-19大流行而對於人員與貨物的流通有所限制,但捕捉沒有停歇,野鳥也沒有得到喘息的機會。

如此大規模的捕捉,幾乎可以肯定會對物種的野外族群生存構成威脅甚至造成滅絕。過去的經驗已經明白告訴我們,當市場上熱門的物種沒有得到適當的貿易監管時,野生族群可能會因為濫捕而迅速枯竭。就以曾經普遍分佈於印尼爪哇島的鵲鴝族群為例,由於大量捕捉,現有的族群已經分佈零散並大幅減少了; 新加坡的鵲鴝族群在1980年代甚至被獵捕到幾乎絕跡。

華盛頓公約(CITES)[2]透過分級制度以及對於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的限制,來確保野生動物與植物的國際貿易不會危害物種延續。公約分為三個附錄,以附錄一的貿易限制最多,而附錄三涵蓋的多是至少已經在某個國家或地區被列為保育生物的物種,也就是受到區域性保護的物種。

鵲鴝以及許多的野鳥,並沒有在其主要分布的東南亞國家中受到有效的區域性保護,也不是華盛頓公約附錄中的鳥種。在IUCN 紅色名錄上[3],目前鵲鴝甚至歸類為無危 (least concern)物種,標示其族群呈穩定狀態,所以幾乎是在無任何有效保護之下,被大量捕捉販賣。

|被獵捕後的命運

當野生鳥類在原生地被各種方式捕捉後,通常命運多舛。雖然多數交易都是在捕獲野鳥當地或該國內進行,但仍有大量野鳥在國際間被買賣。因為運輸條件不佳,過程中鳥隻的死亡率很高。即使到達目的地國家,如果走私的鵲鴝在海關被查獲,鳥隻也只能被銷毀。走私者為了躲避海關追捕,將活體投入水中以煙滅證據的事件也並不少見。而安然抵達交易現場的鳴鳥,仍擺脫不了成為籠鳥終身無法飛翔的結果。

再者,在非自然範圍中販賣來源不明的寵物鳥,不但可能帶有禽流感病毒,也有逃逸並造成外來物種入侵,改變本地鳥種結構的風險。籠鳥被棄養或是逃逸了,若有幸在外繁殖建立族群,仍背負著外來種的名字。在臺灣本島已有繁殖紀錄的鵲鴝,就極有可能是籠中逸鳥。萬一擴散成為入侵種,更有著被不當虐殺的可能,入侵種綠鬣蜥在臺灣被綑綁以爆竹殘忍虐殺就是一個例子。

|改變的曙光

好在,國際上不受保護的野鳥,其命運在2015年見到可能轉變的曙光。

在新加坡舉行的第一屆亞洲鳴鳥危機高峰會(Asian Songbird Trade Crisis Summit) 首次提出二十八種受貿易威脅、應優先保護的鳥種名單,呼籲亞洲各國政府,應該立即停止使該地區野生鳥類數量大量減少的非法和非永續貿易。鵲鴝就在此名單之列。2019年第十八屆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締約國大會 (CITES CoP18),也將該優先保護名單納入參考。大會就違法野鳥貿易,大力呼籲各國應該要更瞭解國際鳴鳥貿易的規模與範圍,以做為未來法規制定的基礎。

與此同時,當我們想要豢養一隻寵物鳥,應該負責任地認識牠的身世,並想想這隻歌聲優美的鳥,牠的過去與未來到底有多少犧牲。

臺大校園的鵲鴝雌鳥。圖 / 柯智仁攝影

|註釋

[1] 叫口就是鳥叫聲的變化。

[2]《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於1963年起草簽署,在1975年時正式執行的一份國際協約。主要是透過對野生動植物出口與進口限制,確保野生動物與植物的國際交易行為不會危害到物種本身的延續。由於這份公約是在美國華盛頓市簽署,因此常被簡稱為華盛頓公約。

[3]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自1964起開始發表的 《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收錄全球生物物種族群現狀,並不斷更新,希望能以詳細的調查來評估物種變化趨勢以及保育的急迫性,以防止物種滅絕。

|參考資料

Chng, S. C. L., Saaban, S., Wechit, A., & Krishnasamy, K. (2021). Smuggled For Its Song- The Trade in Malaysia’s Oriental Magpie-robins. TRAFFIC, Southeast Asia Regional Office.

IUCN. (2016). Copsychus saularis: BirdLife International: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e.T103893432A111178145 [Data set].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https://doi.org/10.2305/IUCN.UK.2017-1.RLTS.T103893432A111178145.en

Lim, H. C., Zou, F., Taylor, S. S., Marks, B. D., Moyle, R. G., Voelker, G., & Sheldon, F. H. (2010). Phylogeny of magpie-robins and shamas (Aves: Turdidae: Copsychus and Trichixos): implications for island biogeography in Southeast Asia: Biogeography of magpie-robins and shamas.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no-no. https://doi.org/10.1111/j.1365-2699.2010.02343.x

Marshall, B. M., Strine, C., & Hughes, A. C. (2020). Thousands of reptile species threatened by under-regulated global trade.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1), 4738.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523-4

Su, S., Cassey, P., Vall-llosera, M., & Blackburn, T. M. (2015). Going Cheap: Determinants of Bird Price in the Taiwanese Pet Market. PLOS ONE, 10(5), e012748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27482

|作者

英國牛津大學動物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專長是國際線上野生動植物貿易以及外來種入侵,對於臺灣鳥類市場也稍有研究。目前與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專注於研究驢皮貿易,探索驢皮貿易與非洲、南美洲和亞洲的野生動物貿易之間的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