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廖怡鈞專欄】日本最美漁村「伊根町」拒合併,推觀光解決財政危機(下)

【地方創生】日本最美漁村「伊根町」拒合併,推觀光解決財政危機(下)

日本的少子化、人口老化問題越發嚴重,部分鄉村面臨廢村的困境,以舟屋建築聞名的漁村「伊根町」也不例外。根據2019年7月統計,65歲以上人口更佔町內近半數,是京都府內高齡化最為嚴重的地區,推廣觀光、吸引年輕人移居成為地方活化的策略。

「農漁業容易受到天候、勞動人口的影響,終究有發展上的限制。」伊根町町長吉本秀樹說,必須將觀光產業當作導火線,導入市場需求與行銷概念,在伊根催生新的變化才行。

|打造品牌宣傳伊根町 讓觀光與社區共存

伊根町在2005年被選定為「重要傳統的建造物保存地區」後,為了整備觀光產業體制,隔年觀光協會脫離町內商工會下轄單位,成為獨立組織。2007年第一家海上計程車開業,2008年加盟「NPO法人 日本最美村落聯盟(NPO法人「日本で最も美しい村」連合)」,正式將伊根町作為品牌對外推廣。

緊接著2010年,設置了舟屋活化再利用的獎助金制度,只要是轉型為住宿業或餐飲業的開業計畫皆可申請。2012年,伊根町公告了「伊根浦觀光振興願景(伊根浦観光振興ビジョン)」,這是第一個由官方制定與觀光產業相關的計畫,當中明確地指出將漁村景觀與舟屋作為推廣主軸。

2010年,伊根町設置舟屋活化的獎助金制度。圖/簡翊真攝。

2017年4月,觀光交流設施「舟屋日和」誕生。「舟屋日和」並非獨棟的大型設施,為了與周邊的景觀協調,將咖啡廳、餐廳、特產店、祭典船收納倉庫與觀光情報中心等各個不同機能的空間區隔,分別配置在五棟舟屋樣式建築中,進而串連起整區的公共遊憩空間。

此外,「舟屋日和」採官辦民營方式營運,從設施負責人到包含咖啡廳店長,皆由U Turn(地方出身,到都市就學畢業之後,回鄉工作者)或I Turn(都市人,都市就學畢業之後,移住地方從事工作者)的青年帶頭推動,替伊根帶來全新氣象之餘,也提供外來移住者工作機會。

離開都會來到異鄉的青年解說著在地歷史。圖/吳思儒攝

|閒置舟屋拒賣外人 居民擔憂引發爭端

若回歸到伊根最重要的傳統文化資產——舟屋與漁業資源本身,在轉型為觀光業應用上,仍以較為緩步的方式前行。據2018年10月統計,在被選定為「重要傳統的建造物保存地區」內的230棟舟屋建築中,目前有12棟改建為民宿、2棟轉型提供餐飲。但這當中,全數由在伊根有血緣或地緣關係的在地居民經營。

在町公所的網站上可以找到「空屋銀行」的頁面,裏頭羅列了町內等待售出的空屋一覽。但細看後發現多數都是「主屋」,並無任何「舟屋」案件刊登其中。再加上伊根町內無房仲業者,因此閒置舟屋的情報十分不透明。

再加上,根留家鄉的觀念與漁村的閉鎖性特質,也使得外來人士取得舟屋轉型經營時,產生一定的門檻。在針對伊根町內漁業資產產權移轉的調查中,許多的居民吐露了如下的聲音:「畢竟是代代傳承下來的房子,不想賣給不認識的人。」

「很多例子是所有權人已經搬到其他地方、舟屋成了閒置狀態,但佛壇或祖墳還留在伊根。若是賣掉了,好像就失去了故鄉一樣。」

「在這一帶如果不是發生什麼大事,基本上大家都不會輕易出售舟屋。就算真的要賣掉,也一定是能夠信賴的對象,或者是能夠真正融入、參與聚落生活的人。」

「會擔心賣給外面的人之後,對方卻完全不參加町內的活動或傳統祭典。像這種只想付自治會會費了事的人,日後一定會引發爭端。」

據統計,目前外來移住者取得舟屋的案例,分別從事漁業與觀光漁業。從事觀光漁業者則是師事於町內的漁師,移住以前,往來伊根長達四年,期間積極參與祭典或運動會等大小活動,四年來只缺席一次,藉此累積信任感,漸漸地被聚落給接受、需要。

取得舟屋的移住者,以從事漁業與觀光漁業為主。圖/吳思儒攝。

|移住者在當地釀酒廠打工 融入伊根町生活

走進伊根町聚落內,很容易注意到一棟改造主屋的「CAFE&BB guri」。這間開業約半年左右,兼具餐飲與住宿機能的設施,是由來自東京的夫妻當間一弘.千明兩人經手改裝而成。

具有建築與餐飲專長移住地方創業的案例已不勝枚舉,但值得強調的是,這對夫妻移住伊根後,除了忙於開業裝修與日常設計工作外,每日進出當地知名的釀酒廠老舖「向井酒造」。

在一段訪談中當間一弘提到:「最大的煩惱是該如何融入當地的生活。移住的最一開始,為了準備裝修開業每天都焦頭爛額,沒什麼機會能與在地居民們接觸。但因為女兒育幼院的關係,和向井酒造的負責人向井久仁子小姐認識,向她傾訴煩惱後,她便邀請我們:『要不要試著在酒造裡打工看看呢?』」

於是從向井小姐、酒造的職員開始,與其他居民的互動也漸漸增加,生活才終於安定下來。「如果只是每天埋首在辦公桌前,很容易受到當地居民的側目。但當開始進出酒造後,認識的人變多,也漸漸取得大家的信賴感。在酒造打工的經驗,對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恩惠。」當間一弘曾說。

位於聚落之中的向井酒造。圖/吳思儒攝

|移居魅力來自傳統風俗:沒有漁鋪的買魚文化

吸引當間一弘移住至此的因素之一,是伊根當地再平凡不過的純樸鄉村景致。比如說,光是「買魚」這件事就充滿魅力,

伊根町內雖沒有任何的魚舖,但每天早上七點一到,町內的廣播響起:「大家早安,現在是來自伊根浦漁業的廣播。請大家可以前來漁港選購漁獲。今天早上從一號與二號定置漁網採收的魚種是鯖魚80~100漁箱,沙丁魚……請大家前來漁港選購漁獲。以上是伊根浦漁業的廣播。」

聽到這個廣播後,當地的媽媽們或民宿老闆們紛紛套上長筒靴與塑膠手套、手提著水桶聚集到漁港。而廣播中的所有漁獲皆以量計價,可以以低廉的價格自由採購新鮮打撈上岸的漁獲。和日本它處的觀光早市不同,這完全是依循著伊根在地居民的生活而存在的傳統風俗。

旅客可搭乘京丹後地區觀光列車青松號抵達伊根町。圖/簡翊真攝。

這個令外人欽羨不已的行為,是伊根當地日復一日的生活風景。為了讓這樣的日常能永久延續,伊根居民在這數十年間小心翼翼地摸索:什麼是最適合「伊根」的模式?怎麼樣的人適合進入伊根?

當年的合併爭議造成町內的分裂,但若沒有那場公民投票,也不會讓町內的所有人產生危機意識、開始肩負起守護「伊根」之名的責任。而伊根內的新血也以緩慢的速度逐年增加,看似門檻偏高的移住條件,卻也是人與人、人與社區互相磨合的過程。

因為有合併案的經驗,伊根深知「不假外求」、「盡己能力範圍」的重要性,不大張旗鼓地吆喝、攬客,安靜地維繫伊根獨有的舟屋海景與漁村日常,在觀光振興願景上也寫明:「比起一口氣湧入的大量遊客,伊根冀求的是緩慢卻一步步走得踏實的交流人口。」在伊根,儘管沒有華美的行銷手法,卻都是細膩思索下所得出,最適合伊根的結果。

|參考資料

【日文】

  • 田畑暁生(2013)「丹後半島における地域情報化政策 : 持続的視点と自治体間連携の必要性」『社会情報学』2(2)、pp.67-81
  • 鯵坂学(2011)「都市とのつながりが農山漁村を生かす—京都府伊根町を事例として」『地域社会学会年報』地域社会学会編(23)、pp.35-52
  • 永島奨之 川原晋 野田満(2018)「Iターン者による漁業資産の引き継ぎと観光業への転用に関する基礎的研究:引き継ぎに際する障壁への対応に着目して」『都市計画論文集』日本都市計画学会 53(3)、pp.1029-1035
  • 當間一弘(2018)「舟屋の町でホテル開業 ある一級建築士が語る移住起業のコツ」『月刊事業構想』 事業構想大学院大学
  • 京都府政策企画部企画参事付「海の京都の概要」
  • 京都府総務部自治振興課「京都府における平成の市町村合併」
  • 京都府総務部自治振興課「宮津市・伊根町における取組み経過」
  • 伊根町「伊根浦観光振興ビジョン」平成23年度
  • 全国商工会連合(2018)「京都府伊根町 Uターン事業者らが活躍 さらなるU・Iターン者を惹きつける」『商工会 : 地域を結ぶ総合情報誌』59(10)=711、pp.25-27

【網頁】

【中文】

  • 劉健忻(2008)「日本市町村合併之評析 平成大合併的成効、影響、與特質」財団法人交流協会日台交流センター 日台研究支援事業報告書

|作者

國立政治大學日文系、雙主修新聞系畢業。東京上智大學新聞學碩士,主攻社會運動、行動者網路理論。曾任職於NPO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現居東京,為大學圖書館職員。

發表日期:2020.10.13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