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專題議題

用《13°》回望城垣之北:可以聆聽城市絮語的門廊

北門誌宣傳圖片

撰稿/楊淳

攝影/景澤創意團隊

2025.07

穿越擁有百年歷史的城市,橫跨時間的河流,在始終熱鬧繁忙、車流如注的市區裡,有一扇門始終為大家敞開——那就是立於忠孝西路上的北門。從建成至今,周遭風貌隨著時間不斷變化,而北門也曾一度於城市開發的過程中面臨被拆除的命運。雖然百年來有無數人曾經從他的身旁經過,但是有多少人曾經真正走進北門呢?有多少人曾慢下腳步來駐足凝視,聆聽它所訴說的城市舊事?

🏛 臺北建城記憶

在清朝統治臺灣期間,隨著臺灣建省,行政中心遷至臺北,取代了臺南府城在清朝前期是臺灣行政中心的地位,故臺北府城的建立,是清代末期政治重心北移的標誌。而臺北城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開始興建,由陳星聚、岑毓英、劉璈等幾位大臣完成初步規劃,並在1884年(光緒十年)完工,城牆長達1506丈、設立了東、西、南、北、小南門五個門,成為最後一座由清代帝國規劃的府城。

臺北城作為治理臺灣的中樞,在短短數十年間,歷經清領、日本時代、國民政府三個政權,他們各自以不同的治理方式與手段,持續改寫城內的空間布局與人文社會的風貌。

1895年,隨著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在日本時代對臺北城的現代化都市計畫中,城牆逐一被拆、街道被拓,而「西門」也在此時遭到拆除。其餘的東門、南門、小南門則被改為「華北宮殿型式」;戰後時期,國民政府原本以整頓臺北市市容為由,計畫拆除北門,而後在文資學者的爭取下修改了高架道路興建方案,雖特意繞彎經過北門,但北門也因此被忠孝橋遮蔽,退居城市視線的邊緣。直至臺北市政府於2015年推動「西區門戶計畫」,在2016年拆除忠孝橋引道,北門才又完整重現於大眾的視野中。他作為國家一級古蹟,串連起周邊臺北郵局、臺北記憶倉庫、鐵道部、撫臺街洋樓等古蹟群,成為臺北城市記憶地景的重要核心。

img 6156

北門  拍攝者:景澤創意團隊

北門

北門──又稱承恩門──原為防禦用的碉堡式城門,結構堅固並設有甕城與護城河,為臺北城通往大稻埕的主要通道,是過去市街與碼頭間商貿活動的交匯點,亦是從淡水河進入城內的的入口。其建築體採用紅磚與安山岩砌成,結合閩南碉堡式造型與傳統中式屋頂,在百年的時光中,許多舊城的樣貌幾乎都已經消失在地景之中,而「北門」是時至今日唯一未經翻修、完整保留清代原貌的碉堡式城門。其建築外觀仍幸運地被完整的保留下來,是臺北城重要的文化景觀。

瓮城

甕城示意圖  插圖繪製:蕭伊彣

圖片註:甕城的設計可追溯至宋代,是一種在主城門外加築一段環狀或矩形的圍牆與的防禦空間,作為城門的第一道防線,旨在延緩或阻撓敵軍的進攻,避免主城門被立即攻破。北門因地理位置鄰近淡水河口,肩負著水路入口的重要防禦職責,故設有矩形的外郭(即甕城)。此外,圖片中可以見到甕城的城門與主城門的設計不在同一條軸線上,目的在於當敵軍突破甕城後,無法直接直線衝擊主城門,可以為主城內的守軍爭取更多防禦與反擊的時間。

《13°》:從紙摺中閱讀時間的面貌

如果說北門──這藏在時光中的閘門,讓我們得以窺見、感知昔日臺北府城的氛圍,回望城市發展的紋理,那麼《13°》便是提拱給大家一把能打開這道門的鑰匙。

身為北門街區古蹟群一員的臺北記憶倉庫,長年關注城市人文地景的變遷,並致力於蒐集與保存街區的記憶。除了歷史、距今近半世紀以來的城市發展,以及此刻仍在進行的當代日常,若缺乏紀錄與關照,這些記憶也將散落於時間的縫隙,成為未來無法回望的空白。因此,團隊希望能透過一種媒介——回顧北門所承載的歷史,也同時承接當代的記憶,將眼下這一刻的風景,轉化為未來的記憶座標。

在此願景下,《13°》誕生了。

北門誌宣傳圖片

《13°》 拍攝者:楊淳

由景澤創意旗下品牌「大浪據文化有限公司」出資並協作出版、發行的北門誌《13°》,以北門為起點,希望可以記錄下街區的風景、時代的紋理,探索空間和記憶之中的故事。不僅僅著眼於歷史,亦涵納地方創生的實踐等,將街區的日常樣貌、在地文化與特色,以及那些蘊藏在巷弄深處、不易察覺卻值得銘記的片段——濃縮進這本小誌裡,期望人們能夠在日常中,重新看見北門的多重樣貌。

🌠名為「13°」的寓意—— 一場紙上的城市散步

取名《13°》──其靈感源自臺北城的風水設計。

在清朝時期,負責規劃臺北城的劉璈精研風水之學,他認為「後無祖山可憑」是一大風水禁忌,屬於「五凶」格局,不利於城市的安定與繁榮。於是,他決定將整座臺北城順時針旋轉13°,讓北門的方向朝向七星山,借其作為城市的「靠山」,城基也由原本的正南北軸調整為東北至西南軸。

臺北城的座向與旋轉的這13°,除了反應著當時的風水觀,其中亦飽含了人們對於「安身立命」的想像與寄託。而北門誌承接臺北城建城時的歷史,延續這份軸線的意象,以「13°」為名,希冀當代的我們也能夠依循著這條城市的軸線,從地景回望歷史,從不同視角探索,沿著城市軸線,尋找臺北的風景與記憶。

資產 2

底圖: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繪製:余家萱

刊物採用三折頁的形式,猶如延展開一條城市的時間軸一樣,透過簡潔的圖文編排,為大家展開一小場文化導覽,也是一份能帶著走的城市散步指南。創刊號中以「北門」為主題,未來將帶來更多元的內容──從臺北記憶倉庫(三井倉庫)、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等古蹟介紹,到在地特色商家、老商號店鋪等等,向大家介紹更多關於臺北城的點滴與生活,亦期待以此串連街區的人文脈絡。

無論您是鍾情歷史的探尋者、深耕在地的經營者、日日生活於這片土地的居民,抑或只是偶然經過、被城市風景吸引的旅人——只要您心中懷抱著對臺北的好奇,渴望探索這座城市的過去與現在,都歡迎與我們同行,讓我們一起沿著13°走讀這座城市,重新認識這座城市的靈魂吧!

|作者

喜歡天馬行空💭喜歡大海、雲彩、晚霞與山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