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國文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加劇極端降雨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強度,短時強降雨所造成的都市積淹水已成為常態性風險。以臺北市為例,其市中心平原地區受淡水河、新店溪及基隆河所包圍,雖已具備數公尺高之堤防結構與每小時78.8毫米的都市排水保護標準,然強降雨發生時,河川水位高漲、抽水站負荷提升,或局部地勢低窪及排水系統短時間承受超過設計標準逕流,仍可能使部分社區面臨積水風險。尤其在多年未曾發生淹水的地區,民眾對風險的感受逐漸降低,自我防災行動易趨弱化,形成「防災意識斷層」問題。
因此,如何強化社區應對極端降雨事件之韌性(Resilience),成為災害風險管理的核心課題。一個具備韌性的社區,需同時具備「硬性」及「軟性」兩類防災準備,前者著重工程體系之提升,後者則強調人的行為、組織及文化層面的改變。綜整社區訪查與防災推動經驗,探討如何以日常生活習慣與防災意識為切入點,全面提升社區應對強降雨的能力。
一、硬性作為:基礎建設強化
主要指社區藉由完善工程設施來降低災害發生時的直接影響,包括強化排水、防水及防護。具體措施如下:
- 提升排水保護標準:隨氣候變遷逐年加強,傳統設計標準可能不足以因應高頻率短延時的強降雨事件。各地方政府應持續檢討都市排水設計值,逐步改善側溝容量、雨水下水道容量與抽排效率。
- 設置擋水閘門及防水設施:低窪住宅、地下停車場、機電設備間等均應設置可快速操作的擋水遮板或閘門,以減少內澇倒灌風險。
- 推動社區雨水管理措施:如雨水滯洪池、透水鋪面、雨水花園與綠色屋頂,有助削減逕流尖峰,降低排水系統壓力。
然而,硬體措施雖可降低災害強度,但真正決定社區能否快速回復、降低損失的,往往是「人」的行為模式與意識。
二、軟性作為:生活習慣與社區組織的防災力量
政府與民間單位已推動「水災自主防災社區」、「韌性社區培力計畫」等多年,但訪視社區幹部及里鄰長後發現,防災宣導雖普及,但民眾日常行為與實際防災行動落差仍大。其核心問題並非不知防災,而是「未感受到風險」。因此,軟性作為建構重點需放在習慣化的日常行動上。
(一) 防災意識強化:讓風險「看得見」
在多年未淹水地區,居民多認為堤防與抽水站「一定足以保護」。為消弭此「保護幻覺」,可採以下方式:
- 以簡易淹水情境模擬圖或案例回顧,讓居民理解極端降雨與排水設施受限的風險。
- 社區定期舉辦雨季前防災會議與防汛演練,使防災資訊與行動程序變得熟悉、自然。
(二) 車輛停放風險管理
過去多起社區淹水損失中,汽車、機車泡水所造成的財務損失遠高於家具家電。因此:
- 地下停車場應設置「水位警示」與「自動廣播疏散系統」。
- 群組中即時提醒「強降雨特報 → 車輛移至高處」,使移車行為習慣化。
(三) 物品放置位置之風險敏感化
地下室、騎樓倉儲、住家一樓的物品存放位置一旦未注意,淹水後易造成不可逆損害:
- 貴重或電器設備避免放置於地面直接接觸處,至少架高20–50公分。
- 社區可統一提供簡易架高平台或塑膠托架,降低行動門檻。
(四) 社區防災組織之日常化運作
組織不僅要成立,更要運作:
- 設置明確分工,例如「雨前巡檢組」、「地下停車場機電組」、「物資倉儲組」等。
- 使用社群軟體(LINE/Facebook)作為即時通報平台,做到「看得到、叫得到、找得到」。
三、結語:從日常做起,才能真正提升韌性
都市防洪體系再堅固,也無法完全保證「不淹水」。韌性社區並非「避免災害」,而是「在災害發生時能將損害降到最低,並迅速回復日常生活」。唯有讓防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社區才能真正面對強降雨挑戰,建立能與氣候變遷共存的安全與韌性未來。
|作者
黃國文
黃國文為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現任臺大水工試驗所技正暨特約研究員,曾服務於臺北市水利工程處,具雨水下水道系統規劃管理實務經驗,近年協助國土署下水道分署推動都市總合治水計畫,熟稔都市排水管理、防災應用、容受力提升等業務。

